置富产业信托(0778.HK)涨4.7% 总市值135亿港元
置富产业信托(0778 HK)涨4 7%,报6 91港元,总市值135亿港元。置富产业信托宣布,已订立买卖协议,以8800万新加坡元(约5 01亿港元)收购新加
粗犷、豪放、热烈的韩城行鼓表演。 韩城市文化馆供图
韩城行鼓表演。 韩城市文化馆供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吉海洲在展示行鼓表演动作。 本报记者 穆骋摄
本报记者 穆骋
黄河汤汤,孕育生命,也滋养着民间文化。
“大河西注,龙门北豁。两崖天堑,云悬斧凿。浪起轰空,龙翻崩岳。万古雄流,为韩经络。”位于陕西东部、黄河西岸的韩城市,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独特的黄河文化,造就了当地群众朴实、热情、豪爽的性格和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而流行于此的韩城行鼓,也以粗犷、豪爽、热烈的表演风格闻名遐迩,成为中国民间传统音乐中的亮点,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大河浩荡,斗转星移,伴着黄河流水的和声,在时缓时急的抑扬顿挫里,一代代韩城人把对自然的崇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干事创业的热情融入行鼓艺术,阵阵鼓声响彻黄河西岸。
■ “马背上遗落的舞蹈”
“韩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文史之乡’‘锣鼓之乡’的美誉。2005年,韩城梁带村两周古墓群出土了乐器‘建鼓’,证明韩城最晚从春秋时期就有了鼓乐。韩城锣鼓种类丰富,具有代表性的有韩城行鼓、韩城黄河阵鼓、韩城围鼓。其中,在靠近黄河的韩城北塬一带,薛村、西原村、上峪口村等地的行鼓队鼓风粗犷、气势磅礴。”3月20日,记者走进韩城市文化馆,副馆长杨晓燕谈起韩城行鼓如数家珍。
据介绍,韩城行鼓在民间俗称“挎鼓子”。相传元灭金后,蒙古骑兵欢庆胜利,敲锣打鼓,韩城百姓沿袭模仿,韩城行鼓成为民间鼓乐。韩城行鼓因而也被当地人称为“马背上遗落的舞蹈”。
表演时,鼓手们把鼓挎在腰间,头戴“战盔”;击鼓时仰面朝天,呈骑马蹲裆式,边走边敲击。鼓阵排开,令旗挥舞,百鼓齐鸣,强劲刚烈的鼓点气势恢宏,似黄河咆哮、如万马奔腾。衣着鲜艳的女子手执用彩绸束扎的花杆,随着鼓点摇曳舞动,在阳刚中添了一份柔美,带给观赏者强烈的视听震撼。
“过去,村里逢年过节或者有重大活动时,敲锣打鼓必不可少。我小时候曾偷偷把长辈的锣拿来敲,还用西瓜皮自制小镲,模仿大人敲击‘pia-pia-dong、pia-pia-dong、pia-pia-yi-pia-yi-pia-dong’的节奏。”韩城行鼓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梁志民说。
今年60岁的梁志民家住龙门镇上白矾村。3月21日上午,记者走进梁志民家的院子时,他正坐在凳子上用毛巾细心擦拭一面锣。院子内整齐摆放着24面大鼓、2根花杆和20多套行鼓演出服。
“这面锣是我的师傅、韩城行鼓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程勤祥去世前留给我的。程老师一生热爱锣鼓艺术,为韩城行鼓的传承和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甚至弥留之际都不忘嘱咐我们要把行鼓艺术继续发扬光大。”梁志民说,“这些年,我们配合并跟随韩城市文化馆、民间艺术团、剧团外出参加过很多大型活动,去过香港、上海、北京、湖南、山西等地,还去过莫斯科。每一次挥臂我们都用尽全力,每一次演出都让人热血沸腾。”
如今,梁志民也带出了一大批学员,其中最得意的门生是他的女儿。“韩城有很多年轻人喜欢行鼓。我女儿今年36岁,已经成为韩城行鼓表演的‘行家里手’。”梁志民笑着说。
在梁志民卧室的储物柜里,和韩城行鼓有关的资料满满当当。“这些都是我保存的鼓谱。韩城行鼓的鼓谱有20多种,包括《上坡》《大秧歌》《走锣鼓》《干砸》《摘豆角》《铁树开花》等。过去很多农民不识字,他们多用符号‘○’‘×’来记录。这张就是沿袭至今最经典的鼓谱。”梁志民小心翼翼地打开文件夹,高兴地介绍。
“一个指挥、16个鼓、10副镲、10个花杆、两面锣……最近,我们收到了很多演出邀约,大多是去参加婚礼等庆典活动。每次演出前,我都要进行盘点,并提前通知大家排练。我们村有大约60人擅长表演韩城行鼓。靠演出,每人一年收入七八千元不成问题。”梁志民说。
■ “声声不息,生生不息”
韩城人是在锣鼓声中长大的。
全市127个村、39个社区都有或大或小的锣鼓队。近年来,随着韩城行鼓的发展,行鼓队已经遍布各个镇(街道)的村(社区),并随着产业化发展日益成熟。
西原村是韩城人口最多的村庄,也是表演韩城行鼓很出名的村庄。西原村行鼓表演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好,几乎“人人会敲、个个能打”。村里76岁的老艺人吉海洲,1998年从韩城市矿务局退休后,就开启了他的“教学生涯”,把韩城行鼓带进了校园。
3月21日下午,记者来到龙门镇西原中心小学,还未走进校园,震天的锣鼓声便传入耳中。循声望去,操场中央,70余名学生精神抖擞,正在吉海洲的指导下练习韩城行鼓。击鼓、敲锣、绕花杆……大家各司其职、配合默契,排练场面热闹非凡。学校的一面文化墙上,贴着许多该校“娃娃行鼓队”舞动鼓镲的图片。
“小孩子虽然表现不出成人行鼓的那种粗犷,但是他们活泼可爱、动作节奏快,我们就在传统行鼓的基础上对鼓点和动作进行修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娃娃行鼓’。”吉海洲介绍。
西原中心小学政教主任王萍说:“吉老师最初和学校联系时就提出无偿培训学生,只为韩城行鼓‘声声不息,生生不息’。”
2014年秋季开学后,第一批娃娃行鼓队队员挑选到位。自此,每周五学校放学后,吉海洲便带着一群小学生在操场认真唱鼓谱、用手在腿上有节奏地敲和拍。有时候一个动作要教三五十遍,吉海洲常常累得腰酸背痛。但看到孩子们不断进步,他高兴极了。当年10月,学生们敲上了“真家伙”。
2016年,西原中心小学把“娃娃行鼓”更名为“少年行鼓”,并将其作为校本课程纳入日常教学。这一年,韩城市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吉胜虎自费买来民俗表演《天地社火》版权,提供音响、LED设备供学校排演使用,并为孩子们寻找演出机会。2017年,少年行鼓队到北京参加《魅力中国城》节目录制。
“目前,少年行鼓队有70余名学生,以三年级至五年级学生为主。10年时间,学校累计有近千名学生主动加入韩城行鼓学习队伍。”王萍说。
“在队伍里我负责敲鼓,很解压。战胜自己的感觉很棒,我会坚持学习韩城行鼓。”五年级学生程佳泽说。
“我负责绕花杆,从三年级就开始学。学习韩城行鼓,让我懂得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五年级学生王韩玉说。
韩城市将西原中心小学和韩城市职业中等学校作为韩城行鼓传承基地,定期选派代表性传承人、老艺人为学生授课。2017年2月,作为韩城行鼓传承单位,韩城市人民艺术剧院有限公司与韩城市职业中等学校联合举办为期4年的全日制艺术学校,在全省范围招收了40余名10岁至17岁的学员,为韩城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生力量。
与此同时,陕西省龙门钢铁集团公司抽调精兵强将,成立职工鼓舞艺术团,对团员进行常态化培训。该艺术团已多次参加国内大型比赛及文化交流活动。韩城行鼓传递出的积极向上、昂扬进取,成为该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 “黄土地上有精灵”
韩城行鼓第一次走出韩城,是在1991年。
那时,山西太原举办国际锣鼓节,韩城东庄锣鼓队代表陕西参赛。比赛现场,上百名东庄鼓手光头赤膊、粗犷豪放的表演轰动太原,被称赞“不是神仙不是僧,黄土地上有精灵”“好汉生在黄土地,舞罢陕西舞山西”,并为韩城锣鼓捧回了第一枚金牌。
此后,韩城行鼓多次受邀参加大型演出。1997年,韩城行鼓赴香港参加“香港庆回归大型庆祝活动”,获得“中华第一鼓”的美誉;2008年,韩城行鼓参加北京奥运会暖场表演。
广受认可和赞誉的背后,是韩城市对行鼓文化发展的大力推动。
近年来,为传承保护行鼓艺术,韩城市通过出台支持政策、完善保障机制等举措,对鼓谱、表演形式、鼓阵采取静态保护。同时,实施动态保护措施,建立“生态村”,保护鼓队、鼓手,推动行鼓艺术影响力不断提升。
以韩城行鼓为“龙头”,韩城市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通过开展文艺创作、节庆文旅活动、群众文化活动等丰富的民间艺术之乡建设内容,推进韩城特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2020年,韩城市文化馆以韩城行鼓为主体,用大写意的方式将行鼓艺术和现代舞蹈艺术结合,推出舞蹈《行鼓行》。当年11月,独特而豪迈的表演让《行鼓行》成为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群星奖舞蹈类五件获奖作品之一。
“2005年,韩城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9年,成立韩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开展非遗保护工作。”韩城市文化馆馆长徐伟告诉记者,“我们深入村镇,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和抢救性挖掘,针对非遗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运用文字、录音、摄像等方式,真实、系统地全面记录,并进行数据化处理。”
截至目前,韩城市共有非遗项目74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13项;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3名,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13人;国家和省级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申报成功数量居全省前列。
岁月在变,不变的是黄河岸边韩城儿女的风骨。这些通过口传心授而世代相传的有形或无形的、活态的文化遗产,是镌刻在这片土地上的鲜明地域符号,更是每个韩城人对家乡无比热爱和眷恋的情感载体。
身后是奔腾不息的黄河水,脚下是深沉厚重的黄土地。鼓声响起,血脉中激荡着真善美的生命乐章,永不停息……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海峡艺术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邮箱:396 029 14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