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栏

沱江既吃“国药”也用“川方”

发布时间:2023-05-14 09:05:24 来源:四川日报

蓝天白云下,沟渠边一畦畦鸢尾花开得正盛,微风吹过,花香萦绕在鼻尖,令人心旷神怡。这样的景象,出现在资阳市乐至县中天镇红旗社区。在这里,污水通过生态沟渠净化后,排放至沱江水系阳化河的重要支流——小阳化河,有效削减农田面源污染,大大降低了污染物直接入河的风险。


(资料图)

沱江作为长江的重要支流,从“开发强度之首”到“水质改善之首”,经历了什么?未来,沱江治水路在何方?

在污水上种花 生态沟渠减少面源污染入河风险

“鸢尾花下就藏着待净化的污水,通过生态沟渠,水质就能得到净化。”在中天镇红旗社区,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解起生态沟渠的净化原理——地表径流经农田沟渠、生态沟渠、生态滞留池流入生态湿地,“其中,过滤介质和生态植物能够净化来水,提升水质。”该工作人员说,通过“生态沟渠—生态滞留池—潜表流湿地”组合工艺,可实现面源污染退水中化学需氧量30%—40%、氨氮10%—20%、总磷40%—50%的削减。

经过净化的水,最终注入小阳化河。“此举有效削减了农田面源对小阳化河的污染,降低了污染物直接入河的风险。”资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这样的生态沟渠在位于沱江流域的乐至县并不少见。目前,该县童家镇、高寺镇、中天镇已建成生态沟渠9条,通过生态塘、生态湿地、鱼塘尾水治理等方式,对农业面源、生产生活面源进行处理,有效减少面源污染入河风险。

通过治理,小阳化河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数据显示,2019年,其断面水质由Ⅴ类改善为Ⅳ类。2020年至2021年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Ⅳ类水质。2022年,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要求。

吃“国药”用“川方” 流域水质实现根本好转

见微知著,小阳化河的变化折射出四川在沱江治理上的持续发力。

作为长江重要的支流,沱江流域是四川城镇最集中、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水资源开发强度居全省各流域之首。“这让沱江一度成为全省乃至长江上游污染最严重的河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面对污染,如何治理,让沱江流域全面达标?四川给出的答案是:既吃“国药”、也用“川方”。

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建立健全以河长制为核心的领导体系,1万余名党政领导担任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各地各级河长先后巡河巡湖20余万次,查找整改河湖问题40余万个,做到各类水域河(湖)长无缝衔接、全域覆盖、网格化管理。“我们还对污染严重的10条小流域实施挂牌整治,实施断面消劣和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专项行动。”该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球溪河口、九曲河大桥等5个断面,德阳丁家堰、内江小青龙河等27条黑臭水体已完成整治。

科技赋能、精准治污也是沱江治理“川方”的重要内容。上述负责人透露,通过成立沱江治理专家顾问团和流域环境研究所,针对流域治理提出建议近百条,增设国家、省、市水质自动监测站59个,在全国率先实现提前48小时预报预警,为流域科学治水提供有力保障。

“国药”“川方”组合出拳,让沱江流域水质实现根本好转。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从2017年的6.2%跃升至2022年的93.7%,全面消除Ⅴ类和劣Ⅴ类水体,沱江入长江口水质稳定达到Ⅲ类。

推进协同治理 力争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

下一步,沱江治水方向何在?重点是什么?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坚持“三水统筹”是关键。下一步,将推进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协同治理,力争沱江流域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小流域水质全面改善。

具体来说,在水环境方面,将持续深入打好沱江污染防治攻坚战。

“首先要解决生活源。”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提高污水的收集率、处理率,切实把污水处理设施作用发挥好。与此同时,还将加大对企业排污监管,防止偷排、直排、事故排放等问题。加大面源污染治理,将在沱江流域建立生态隔离带、生态隔离沟,实现面源污染的有效收集、回用处理,确保把面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降到最小。

水资源方面,将持续加大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河网贯通工程,使沱江流域河网进一步实现人为有效调控,最大化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水生态方面,加大水生态修复是重点。“将以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试点为契机,不断加大修复力度。”该负责人表示,今年在沱江流域将进行初步排查,建立沱江流域水生态DNA基因库,摸清底数。目前,生态环境厅已出台沱江流域水生态修复相关方案。下一步,将根据方案有序推进沱江水生态修复工作。“通过修复,让沱江流域的‘肌体’更加健康,自身‘免疫力’不断提高。”

今年,还将对沱江流域的小流域水质进行全面改善。“目前,正在对沱江流域50平方公里以上的小流域进行全面普查。”该负责人表示,针对存在的问题,将逐一制定水质改善方案。(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程晨)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海峡艺术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邮箱:396 029 14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