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富产业信托(0778.HK)涨4.7% 总市值135亿港元
置富产业信托(0778 HK)涨4 7%,报6 91港元,总市值135亿港元。置富产业信托宣布,已订立买卖协议,以8800万新加坡元(约5 01亿港元)收购新加
内容提要:
1、出人意料,印度银行居然是世界上最赚钱的银行之一;
(资料图)
2、印度央行的资产质量审查和莫迪的国有银行改革促成了印度银行业的重生;
3、印度商业银行的资产回报率比中国商业银行高出18%;
4、对比印度银行业,探寻高盛看空中国商业银行的核心逻辑。
一、出人意料,印度银行居然是世界上最赚钱的银行之一
最近,经济学人刊发了《一度陷入困境的印度银行正创造巨额利润》一文,介绍印度银行业如何在印度宏观经济快速增长中,成为世界上最挣钱银行之一的故事。
通常,中国人对印度银行业的印象停留在:印度银行经营落后,效益低下,欺诈盛行。2022年,国有银行印度银行(Indian Bank)的四名老板还因欺诈而被判入狱。对其他三家银行的起诉也正在该国法院进行。
2023年5月2日,印度最高法院裁定,欺诈调查办公室可以起诉审计师,因为他们在2018年一家由国有银行支持的基础设施金融公司倒闭中,出具了不真实的审计报告。
曾经的印度银行业丑闻多发:
一是在2010年代上半叶,印度银行业绩报告的数字强劲,但虚假得令人难以置信;
二是为避免拉低利润数据,而对不良贷款进行展期的做法非常猖獗;
三是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向有政治关系的借款人提供了大量的不良贷款。
以上的银行业丑闻,可以隐瞒一时,但纸包不住火,最终还是会爆发。2012-2013年煤炭等行业政府许可证的分配丑闻,加速了大众对银行业腐败行为的揭发。印度最高法院在2014年取消了数百个采矿以及电信许可证,一批项目的批准被冻结,这些项目的财务风险因此暴露在大众面前,其背后银行的信贷丑闻也浮出水面。
但经过莫迪的铁腕整治,印度的银行业很快获得新生,并迎来瞩目的快速发展。
为了验证经济学人的这一结论,国证大数据从印度央行------印度储备银行获得的数据发现,印度银行业最近几年的收益增长非常惊人。最近5年,印度国有银行的平均增长率超过11%,私人银行平均增长15%。
印度的国有银行一路领先:Canara Bank的净收益比去年增长了87%,印度联合银行增长了61%,idbi增长了49%。
私人银行业并不落后:icici的收益增长了37%,Kotak Mahindra增长了28%,hdfc增长了19%。摩根大通是全球银行业的卓越基准,其印度营业机构提供了高达14%的资本回报率。
印度银行居然真的成为世界上最赚钱的银行之一。
二、印度央行的资产质量审查和莫迪的国有银行改革促成了印度银行业的重生
印度银行业的刮骨疗毒起始于2015年,时任印度储备银行行长的芝加哥大学教授拉古拉姆·拉詹(Raghuram Rajan)发起了一项“资产质量审查”。减记和倒闭接踵而至,特别是在能源、钢铁和电信领域。政界和商界领袖指责拉詹推动改革,他们认为这是给经济带来麻烦。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是批评者也重新考虑了拉詹在印度储备银行的任期。因为三、四年之后,拉詹的“资产质量审查”的效果,终于开始逐步显现出来。印度的政经界都意识到,印度的银行没有在大流行中倒闭,反而出现早期改善的迹象。印度银行业不良贷款在2018年达到峰值,占企业贷款的16%。此后,它们急剧下降。权威的评级机构Crisil预测,到2023年底,它们应该会降至2%以下。
毫无疑问,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政府的经济改革与印度央行拉詹的“资产质量审查”互相支持,相得益彰,也值得称赞。2016年的企业破产改革加快了对破产企业的清算,并促使拖欠企业付款。2019年,莫迪对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银行业国有化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政府宣布将27家国有银行重整为12家,关闭了许多分支机构,并鼓励全球资本投资印度银行业。
根据波士顿咨询集团(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数据,印度的国有银行在过去五年中注销了910亿美元的不良贷款,仅略低于其总价值。在过去三年中,印度财政注入了2.6万亿卢比(310亿美元)以换取股份。政府股本的这种注入逐年减少,因为印度的银行已经学会了如何自立。
这一进程加速了印度银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印度的经济增长,宏观经济和银行业从中互相受益。2022年印度GDP同比上涨6.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该国将成为今年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
随着系统变得更加健康,银行放贷更多。2017年,印度年信贷增长放缓至3%。根据印度储备银行2023年6月30日的新闻稿,与上一年相比,2022-23 财年(2022年4月到2023年3月)所有人口群体的信贷增长均大幅提高。 城市贷款年增长率从2020-21 年的 1.4%和上一年的 9.2% 加速至 2022-23 年的 15.2%;农村贷款在这三年中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个人贷款增长强劲,他们在银行信贷总额中的份额从五年前的 21.3% 上升到 2023 年 3 月的 28.2%。
三、印度商业银行的资产回报率比中国商业银行高出18%
2023年2月15日,银保监会发布的2022年四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2022年四季度末,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额379.4万亿元,同比增长10%。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2.3万亿元,同比增长5.4%。平均资本利润率为9.3%,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76%。
2023年5月1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一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6679亿元,同比增长1.3%。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0.32%。平均资产利润率为0.81%。2023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6.4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2572亿元。
印度储备银行的数据显示,2022年印度商业银行的资产回报率从上年同期的0.8%增加到0.9%,比中国的0.76%高出18.4%;平均股本(资本)回报率从上年同期的9.1%增加到9.7%,比中国的平均资本利润率为9.3%,高出4.3%。
而这样的差距,居然还发生在印度从2022年开始跟随美元多次提高存贷款利率,货币政策收缩,中国从2021年12月开始,持续降低存贷款利率,货币政策宽松的背景下。因为在政策的银行业经营实践中,货币宽松有利于银行扩张营业规模,降低坏账率,提高利润率,货币收缩则起到相反的作用。
四、对比印度银行业,探寻高盛看空中国商业银行的核心逻辑
高盛全面看空中国银行业的一份百来页的研究报告,导致7月5日A股全面下挫。高盛报告的逻辑是中国银行业的 “不可能三位一体”。即在银行收益受到挤压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资本和股息”不可能保持良好的平衡。
支撑高盛逻辑的,一是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有息负债发酵,一旦商业银行负担起维护金融稳定的责任,对银行业的盈利能力、风险拨备、经营风险的巨大影响;二是2019年以来,也就是疫情之后,伴随着央行独立的、持续的货币宽松政策,中国银行业盈利的核心来源----净息差持续大幅度下滑对股价的限制。
其实,对比印度银行业的改革和银行业的盈利能力,作为中特估战略框架内至关重要的银行业估值难以支撑中特估持续向上的核心问题,高盛并未涉及。
中国银行业存在的以下核心问题,是比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净息差下滑更重要的要害问题:
一是银行业的排他性经营问题。
莫迪对印度存在了几十年的独家经营的国有银行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鼓励全球资本在印度经营银行业。从国有资本独家经营到民营资本、外资共同竞争,银行业迅速摆脱了对国有资本的保护与依赖,也因竞争也更有效率,银行业得以迅速成长。但中国的银行业至今仍然被行政控制,没有充分的市场竞争,金融业行政化,金融管理者官员化现象非常严重。
二是资本二元化而非市场化,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我们大量的资本掌握在国有银行手中,受央行、财政部、发改委相关经济与货币政策支配,少量的民营资本与国有资本完全割裂,成为典型的二元化资本市场。民营资本自负盈亏,并被经济法、合同法严格监管;国有资本负盈不负亏,也不存在市场风险。比如遵义城投债的20年展期。表面上不承担风险的国有资金,其风险其实比市场化资本的风险更大,只不过央行最后的接盘,风险被印钞掩盖,风险未被资金使用者承担,而是被全民承担而已。从经济学意义上讲,不用承担资金使用风险的银行业,注定是低效且腐败的。
三是债务推动的投资加基建的经济发展模式,蕴含了巨大的银行风险。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严重供不应求、债务率极低的背景下实行的债务推动的投资加基建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宏观供求基本平衡,债务率已经大幅度上升之后,如果不改变经济发展模式,继续超前投资,则会形成越来越严重的消费低迷、供给浪费,进而债务与投资本身也将难以为继。
最近20年来,我们的债务在继续膨胀,但投资增速在持续回落。2002-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均增速高达22.4%;2012-2016,回落到13.1%;2017年之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6.4%持续滑落到疫情前2019年的5.4%。
社会融资持续增加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甚至下降,原因在于投资主体----企业和地方政府,负债率太高,还本付息压力极大。
2023年5月,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61万亿,按照人行披露的4.3%的存量利率计算,1-5月份需要支付利息6.46万亿,占到1-5月社会融资增量17万亿的38%,接近4成。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下降,意味着多年来货币宽松、推高债务、超前投资的模式,已经走到债务成本不堪重负、债务风险濒临破裂的地步。
长期推升债务,超前投资,不仅催生了巨大的债务风险,还压抑了国内的有效需求,加剧了供求矛盾,威胁到经济安全。
从2002年到2022年,我们的固定资本形成额在GDP中的占比,从35.2%增加到了42%,而居民消费占比,则从45.1%下降到37.2%。
四是本文第一部分提及的2018年之前印度银行业存在的三大问题中,第1没证据不敢说,至少第2、第3,在今天的中国银行业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银行业的利润来源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目前如此宽松的货币政策,如此高的社会债务,如此重的还本付息负担,如此低的资金生产GDP的效率,能看到的是较大的金融风险,太难得出银行业盈利具有较大增长空间之结论了。
【作者:徐三郎】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海峡艺术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0 联系邮箱:396 029 142 @qq.com